“中国登山市场正在不断扩大,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逐步增加,省际户外产品的输出以及俱乐部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中国登山协会有关负责人王静说,登山经济有望在中国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赢得难能可贵的一席之地。
行业上升的“风口”期引发了激烈竞争,入行门槛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定价混乱等问题随之而来。 据了解,国内户外运动俱乐部主要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是有户外店的户外运动俱乐部。这些户外俱乐部会定期组织一些活动,但活动本身是不盈利的,只是为了吸纳会员和营造俱乐部的人气;第二类是以活动作为盈利的户外运动俱乐部;第三类是完全非盈利性的俱乐部,一般都是在网上有一个论坛,靠发帖搞活动,类似于自助游;第四类就是打着非盈利的幌子,进行“地下活动”,也就是通常说的“野导游”。在中国,经营各种户外项目的运动俱乐部均直接由各地体育局管理,对审核合格的单位发放资格认定证书,并且实行年审制度。然而目前,有很多户外运动俱乐部未在相关管理机构进行登记注册。此外,作为非盈利机构,目前也没有组成相关协会,并在市民政部门进行报备。 与此同时,持有专业户外资格证书的人并不多,而长期持证并能坚持参与户外活动的人更少。不少户外运动爱好者表示,俱乐部领队资质问题不容乐观。在他们参加的一些户外活动中,担任领队的,大多是一些有着几年户外经验的“驴友”,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 户外运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险情,参与一些自发组织的户外活动,出现意外只能自认倒霉。因为,现在相约或者组织团体户外活动的人,在组织条例中,对可能出现的意外都明确表示不负任何责任。“驴行”这种自助形式的户外探险活动是介于登山和旅游之间的灰色地带,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一旦发生意外,往往缺乏救援机制和责任认定机制,这就给探险游蒙上了阴影。要减少探险游的死亡事故,除了“驴友”出行前精心准备,做足自我保护的功课外,更期待健全相关的法规,从制度上规范这种户外探险游。 此外,国内的户外运动器材及装备的厂商也存在质量层次不齐的问题,而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正是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纵观我国目前的品牌户外服装企业,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要么是从以前的体育运动服装企业转型而来,要么是生产其他户外用品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产物。这些企业对于渠道建设、市场营销等操作起来都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但是在对于产品的售后服务方面,却存在着关注度严重不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