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背后的支持政策,更加易于观察、引人瞩目的是近些年跑步运动的火爆。以马拉松比赛为例,几年前,全国范围内的马拉松比赛总共只有四五十场,但到了今年,仅以浙江省为例,省内各地举办的半程或以上的马拉松比赛就超过了70场;2015年全国举办的半程或以上马拉松赛事不下500场。至于细化到各种组织举办的迷你马拉松、森林跑、校区跑、颜色跑、荧光跑等大小不一、花样各异的跑步活动,那就真的只能以“不计其数”来形容;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10月18日一天,就有27个路跑比赛在全国各地举行。 跑步产业红火,各方力量纷纷涉入。首先,各地方政府非常积极,都争着要把跑步赛事当成“城市名片”。陈国强说,浙江文成县今年10月举办了半程马拉松赛,为了吸引参赛者,当地政府为比赛选手提供了免费住宿的优惠政策。 商家就更不用说了,在跑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企业都牢牢把握住商机。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运动装备、补给这类传统的跑步产业,近年来专门针对跑步而产生的细分服务企业也很多,而且创业者大多具有资深跑者的身份,他们往往从跑者的网络社区做起,凝聚人气后,再提供付费增值服务:包括组织跑步赛事、提供训练咨询、装备评测导购等。 同时,跑步产业也与其他产业结合。例如,有旅行社提供赴异地跑马拉松的打包服务:赛事报名、护照证件、交通住宿、赛后在当地的旅游,一站式搞定。在大型跑步赛事中,心脏除颤设备与服务的供应是刚需,而赛后的拉伸、运动创伤的恢复也必不可少,这都给原来的产业提供了拓展机会。 尤其在社交网络风行的当下,政府、商家和个人的形象不仅仅出现在官方的、传统的媒体上,而且在跑友们的朋友圈、微博里病毒式地传播,这种影响力是以前的各种营销模式难以企及的。更何况比赛组织方还有意识地在各大网络平台主动发起话题造势。 跑步究竟有多赚钱?陈国强告诉《新民周刊》,全国范围内的跑步产业产值很难估算,但可以从一些个例管中窥豹。他指出,以马拉松为例,毛利率是很高的,他估算应该在200%-300%。2013年北京马拉松被爆总营收3000万元,陈国强粗略算了一笔账:“北马”名额3万人,全部为全程,报名费每人200元,仅这一项收入就是600万元;每个高等级赞助商的赞助额估计都不会少于1000万元;这样,收入达到3000万元并不难。而据他透露,一场马拉松比赛,如果不上央视这样的全国性平台直播的话,全部支出就在500万-600万元。 至于跑步带动的相关产业产值,就更难估量。即使是浙江文成这样只有5000余人参加的半程马拉松赛,当地政府还提供了免费住宿,但据赛后评估,每一个参赛者在当地的平均消费也在200-600元。据媒体报道,去年的广州马拉松以2000万的投入撬动了8000多万的经济效益,而今年这个数字肯定会明显增长。更不用说2014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评估报告显示:厦马当年估计将给当地旅游市场带来的价值,最高可达90.23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