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提议爬山拉练,为今年各自的登山计划做准备。在李宗利老师的建议下,三个人一拍即合,决定攀登李老师之前登顶日果冷觉5417峰后发现的一座未登峰。 [ 结斯沟5417北面未登峰。 4月2日出发——初生牛犊不怕虎,血气方刚的三个人决定速战速决。虽然查到清明期间山区可能降大雪,但他们依然没有迟疑。 经过一下午的资料搜集和装备清点,队伍第二天早晨便驱车从成都出发,前往小金县结斯乡夏尔普村。 夏尔普村有腔调的老爷爷。 4月3日扎营——下午3点半到达村里,由当地老乡王哥开车接三人到自家的牛棚。这里的海拔3600米,就是此次登山的大本营。当晚小队和王哥仔细的核对了信息,确定了进山的线路。 [ 途中在另一个村子的牛棚休息,海拔3942米。 4月4日前进——早9点,收拾好需要的装备、物资,三个人从大本营拔营。 途中经过好几个宽不过10cm的独木桥。 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徒步8.6公里,爬升900米,终于到达海拔4530米的C1营地。 C1营地,与即将攀登的山峰遥遥相对。 阿楚登山前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出发后便有些轻微头疼,另外两名队员树林和小海则状态极佳。下午到达C1营地后,树林和小海再三询问阿楚是否需要休息调整,阿楚评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认为问题不大,可以继续攀登。于是三个人决定第二天冲顶。 趁着下午的好天气,他们仔细观察攀登线路,寻找明显的标志物。因为行前的天气预报显示,第二天可能会下雪,所以此时的一切准备都至关重要。 冒雪冲顶,因未知而惊喜 未知的山峰,未知的线路,未知的风险,一切都是未知的。他们能做的便是观察好线路,找好可参对的标志物,做好充足的准备。 根据他们对线路的观察,以及爬升的高度,三个人一致决定次日(4月5日)一早7点起床开始攀登。 清晨落雪——早7点起床后,当他们拉开帐篷,看到的是小雪飘飘,天气预报应验了。既已至此,没有退路。匆匆吃完早饭,收拾好装备,8点小队启程出发 雪落满山。 经过一夜休息,阿楚的头疼缓解了不少。穿过结冰的海子,爬升了大约200米左右的碎石坡,三个人到达了雪线附近。 C1营地旁的海子为米汤海子,这是双海子中最大的一个。 稍事休息,穿好冰爪,继续前进。面对高度大约300米、坡度50~60度的雪坡,三个人觉得风险不大,没选择结组前进。 途中一直刮风下雪,可见度很低,看不见前面的线路,也不知道具体情况,索性有前一天选定好的参照物,三个人成功转到了山脊上。 [ 巨大的雪檐,可见度也很低。 结组冲顶——在山脊行走,暴露感很强,但由于风雪天气,可见度低,心理压力相比小了很多。 待到达山脊,坡度开始变得陡峭起来,他们才开始结组,小海走在最前面,在60~70度的坡上做先锋。 就这样,在风雪交加中攀登了40分钟左右,小海在前面忽然回头说: 兄弟们,到顶了。 阿楚和树林感到一阵诧异,组队不到一小时就到达顶峰显然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两个人紧接着登顶同小海汇合。小队四下走动,再往前也有一块平地,但明显比这个顶低了几米。然后掏出手机比对数据,显示此时的海拔和地图数据相同,他们才确认已在顶峰。 北京时间4月5日11点30分,耗时3个半小时,小海、阿楚和树林登顶这座未命名峰。 [ 登顶合影。从右至左依次为小树林、阿楚和小海 。 三个人掏出旗子拍照后,经过短暂休息便开始下撤。 激动之余也不忘搞怪。 下午1点半撤回C1营地。14点整收拾好装备,从C1撤回大本营。一路鹅毛大雪,但心境已和上山时截然不同。 晚上19点整撤回大本营,攀登结束。 95后虎气的“第一次” 面对这座当地人也没有称呼的未命名峰,小海、阿楚和树林决定将这座山峰命名为“依央嘉波”,在藏语中是“聚宝盆”的意思。据三人回忆,当站在顶峰向下看时,海子和山峰形如一个聚宝盆。 [ 俯瞰周围。 线路命名——他们把这条攀登线路命名为“First(第一次)”的原因很简单,这是他们三个第一次搭档,也是第一次攀爬未登峰并登顶。 攀登感悟——对于阿楚、小海和树林三个人来说,这是他们的第一座未登峰,所以在装备的准备和行程的安排上都比较谨慎。带了足够多的装备并留出了两天的机动时间,但实际情况表明,这座山要比之前的预期简单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