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个人来说,那个暂时到不了的地方和无法实现的自我即为远方,不同人的境遇不同,天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属于他(她)的远方也不同,我的远方是爬上8848,她的远方可能只是能够跑完5公里,而对于每天在环境艰险的高山的登山协作来说,你所不屑的灯红酒绿的城市才是他们的远方。甚至也可以这么理解,广义上,远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不局限于自然界的远方,你无法追到的女神,你银行卡上的数字,你的创业梦想等等。 远方的有和无 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起因是我有次出发前跟一个小姐妹聊天,她不玩户外,我不知道怎么跟她解释我要去哪,只说我要去一个地方,比较荒凉,那边没有吃的,喝的,什么都自己带,不明就里的小姐妹惊呼:”那为啥还要去“,我当时一时语塞。 海子有一首诗,年轻时我一直没有读懂,他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在海子的眼里,从来都不是一片满是鲜花的理想国,而是你所不了解的一片虚无,同时,通向远方的路充满荆棘和孤独,而诗人却义无反顾要做“远方忠实的儿子”,将这条荆棘之路走下去。 远方不是有很多美景吗?也有新奇好玩的事物吗?为什么一无所有,为什么虚无,又为什么孤独。当时我这么想。现在渐渐明白,远方既有,也无。有的是不期而遇、变幻莫测,无的是安全、舒适和温暖。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终生的流浪者,户外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也并不是全部,我们需要旷野,也需要城市;我们需要去远方,也需要安定的居所。就像电影《七月和安生》里面,七月和安生很多时候不是两个人,而只是一个人的两面。而每次去走完虐线,回到家,会体会到一碗热汤的可贵,柔软的床的难得。是远方的“无”让你更珍惜平淡生活中的“有”。 至于孤独,虽然在所谓“苟且”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与在人群中的孤独不同,在户外体会到人类作为世界一份子的孤独,在跟队友拉开距离,前后看不到一个人,独行天地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运动的成瘾性 “人的兴奋情绪能通过茶、烟草、鸦片、威士忌、和宗教实现。”——乔治·萧伯纳 此句需要再加上运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运动能够促进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够让人心生喜悦。不管是徒步也好,登山也好,这种愉悦的体验指的就是那种度过极限后的心理满足感。而人体具有天生的奖励机制,当运动中的愉悦体验一次次在出现在大脑就会下达再次体验的命令,这就是运动的致瘾性,与毒品的致瘾性机制相仿。而同样有神经药理学的研究证明,多巴胺奖赏系统的激活在宗教所带来的精神体验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对的,你是不是想起来,也有Neurologist的研究表明,处于恋爱中的人,多巴胺的分泌也会增加,所以恋爱让人产生喜悦的感觉,这是题外话。) 人的需求层次 马斯洛人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下到上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受人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人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高风险的户外运动,属于自我实现需求。有时候适当的牺牲低层次的需求,会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