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到「北美登山之旅 #1:华盛顿州地标 —— 雷尼尔山(上)」时,顺便把食物规划穿插到其中,后来陆陆续续有一些朋友向我咨询这个问题,我索性就把它单独提出来,开一篇文章分享我们的规划习惯。(看过前文的,就可以不用看了) 我们从一个故事讲起,年初的攀冰,遇上一个年轻气盛的男生。刚从学校毕业不久,一身崭新的某国产K牌服装和装备,准备往户外产业发展,总将在专业机构受过的户外培训挂在嘴边。 当时我们都住在一间不错的酒店里,每晚提供山区农家新鲜蔬菜做的晚餐(现在说起来都直流口水,什么当地的菌菇土鸡汤、农家小炒菜、剁椒兔丁儿… … ),但奇怪的是,他基本不下筷子,每日躲在房间里吸能量胶。(大家的好心建议没用,怎么劝都不听,最后大家都懒得说他)。 高原反应在3000m以上十分正常,通常好好休息,好好吃饭,减少运动量,睡一觉也就缓解了。可惜,他当时出现头疼和没胃口后,正餐没有好好吃,身体不舒服也没有好好上床休息,一晚上他都和衣躺在榻榻米内窗台上玩手机,单层落地窗在冬天漏风又不隔热、榻榻米地板太薄透凉得很。 第二天,他感觉更难受,走到冰瀑都用了比其他人一倍的时间,只待了半天。 第三天,他没坚持走到冰瀑就返回酒店了。 第四天,听说本来的攀登行程,连去本营一半的路都没到,被护送回镇上。 在高海拔地区,任何小事都怠慢不得。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决定,可能生死攸关。每一个错误的决定,都会有比城市中更直接的后果。 头灯变暗,就得尽快换电池,视线不好容易崴脚或滑坠;太阳出来就抹好防晒霜、戴上墨镜和遮阳帽,不然会被晒伤、雪盲;及时在行进中喝水、补充食物和加减衣物,防止缺水、低体温症和体力透支;在冰川行走的转弯时,及时交换手拿冰镐,在必要时制动… … 在故事中那个酒店和冰瀑还好,接近性好、通讯畅通,实在不行有同伴和马帮可以协助送到镇医院或者更远的医疗机构。如果是只通双脚的雪山,时间和救护时间会被远远的拉长,还不加上高海拔的天气变幻、缺氧、寒冷等因素对病患本身更近一步的伤害。 大部分时候,我也在尽量克服自己的“将就”和“懒惰”,因为我知道,有的“失误”无伤大雅,掉一层皮就完事儿,有的“失误”让人后悔莫及。 这也是山野教会我们的道理,再小心都不为过,既然热爱上攀登,就不能懈怠。 山高路远,在你受伤时,文明世界离你更远(雷尼尔山顶的火山口内) 题归正传,我们讲讲户外活动,特别是高山荒野中的食物规划: 食材的选择: 在户外运动中,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户外运动,需要高功能性的专业饮食。 很多人觉得既然是如此需要体力的运动,就需要一些特别的功效类加工食物补充,比如每天全靠能量胶和户外方便食品续命。 但仔细想想,本身已经做着高强度活动,还要让身体去费劲消化深加工的食品,无疑是增加了身体的负担。 这些高糖、高热量的精细工业制品并不容易消化、吸收、代谢和排便,也许只有心理上的安慰。关键是,吃两次就觉得恶心、没胃口。 我的原则是:在登山中尽量携带(日常生活中)身体已经适应的食物,特别是主食避免食材的单一和深加工。在挑选上面,过滤掉低热量的、大重量和体积的、易腐坏的、汤汤水水的。 奶酪、牛肉干、熏肉、香肠、贝果、麦片、坚果、真空袋装半熟肌肉/三文鱼/金枪鱼、水果软糖、可可粉、花生酱... ... 都是很好的高山食物。脱水的蔬菜、果干也是不错选择,增加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再加一点点能量棒,仅仅作为路途上的补给(零食,并非作为主食)。 记得遇到过一个高山指导,在当天往返的高山岩石攀登中,他最喜欢的路餐是橄榄油和柠檬腌渍的罐头金枪鱼,夹在两片面包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