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STS没选TAR呢?主要是上次露营用TAR蛋槽内置在冰焰的无底睡袋里用,垫子也软,睡袋也宽松,那种传统睡袋比不了的毫无拘束的感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到官方宣传图的照片,感觉这种很多小气室集合在一起的结构应该够软,很适合我的需要,加上想尝试下新鲜事物,就买来试试吧。 那为什么这个STS充气垫和TAR蛋槽的R值相差不大,还更重了些,还要买这个呢?这次买充气垫主要是单独外出时搭配单人帐,背个小包,主要尽量减少体积,就牺牲点重量吧。如果是跟基友或者妹子分享双人帐,可能还会带蛋槽。 问题是,这个垫子这么贵,3个系列6个款,到底选哪款呢? R0.7、1.0之类的直接就PASS了,花好几百就这么点R值啊。什么舒适超舒适的也不看,太重,目前也用不到那么高的R值。所以显然是R3.3的橙色超轻极限款了。 JR GEAR 充气垫, 2014 红色 R5 圆角款 : 其实我对JG是很有好感的,他家的速干毛巾很好用,是最接近传统毛巾的速干毛巾,他家的防水袋也性价比很高。 这个充气垫呢,实在是,唉,不咋滴。 首先,很多人都遇到的漏气,貌似14款也没有解决,还是不断有人反映。 然后,虽然号称R5.0,可冬天去小五太给我冻得后背冰凉冰凉的。 山之泉蛋槽绿色版,185*55*1.7cm,350g,50多块钱,简直没说的,性价比五星! TAR蛋槽,全称Therm-a-Rest Z-Lite Sol Foam,黄银两色14款,R码51x183x2cm,410g,瑕疵版200多,性价比也有4星。 比较一下(图中的山之泉被我裁掉了两段,看起来差太远,其实应该都是14段): 山之泉蛋槽更宽,但是每层稍薄,TAR蛋槽更厚一点点。 材质弹性上,TAR明显更好,以至于平时收纳时不用袋子套着就放不住,而山之泉的用一段时间后有明显的塌陷,无法回弹了。 三大件轻量化之后,花钱比较多的就是气垫这玩意了。之前用的是山之泉蛋槽,后来冬天为了进小五台入了个JR R5.0的充气垫,感觉不咋地,开春后又入了TAR蛋槽,为了减小体积,最近入了STS的充气垫。 这个垫子前一段时间已经有不少评测帖,简单说一下,这是sea to summit 今年刚刚推出的充气垫系列,采用了独特的点焊小气室结构,叫做Air Sprung Cells空气支撑单元技术,每个单元都是个凹槽,从而获得更多的身体接触点,同时每个单元都可独立变形来迎合身体曲线,很柔软舒适。 分超轻、轻量舒适、超舒适三个系列,每个系列有普通款和采用了填充Thermo Lite 隔热层的极限款,所以共有六款: 黄色的 Ultra Light 超轻普通款:R0.7,标码355g,单层,标码181个空气单元,椭圆形三个尺寸; 橙色的 Ultra Light insulated 超轻极限款:R3.3,标码440g,单层,标码181个空气单元,Thermo Lite 填充,椭圆形三个尺寸; 蓝色的 Comfort 轻量舒适普通款:R1.0,标码460g,单双层混合,标码331个空气单元,椭圆形三个尺寸; 绿色的 Comfort insulated 轻量舒适极限款:R4.2,标码580g,单双层混合,标码331个空气单元,Thermo Lite 填充,椭圆形三个尺寸; 银色的 Comfort plus 超舒适普通款:R2.5, 椭圆形标码595g 、548个空气单元,长方形标码685g、596个空气单元,双层,椭圆形三个尺寸,方形两个尺寸; 红色的 Comfort plus insulated 超舒适极限款:R5.0,椭圆形标码725g 、548个空气单元,长方形标码825g、596个空气单元,Thermo Lite 填充,双层,椭圆形三个尺寸,方形两个尺寸。 |